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身兼数职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黄伟格外忙碌,不停穿梭在手术台、办公室和履职调研现场之间。
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他都会留在办公室,逐字推敲将要带上全国两会的提案——从病历本上的临床数据到基层养老调研笔记,这位“医生委员”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档,记录着民生温度与精准建言的“双向奔赴”。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黄伟 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梳理黄伟历年来的提案会发现,大部分都和“人民健康”有关。当提案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更大范围惠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在他看来,就是作为政协委员最大的收获。
去年,国家卫健委的一纸复函让黄伟倍感振奋——他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促进新时代骨骼强健工程建设,助力健康中国的提案被正式采纳,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纳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
“骨质疏松虽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重视它。”黄伟说,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患病率很高,危害性极大。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我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升高,骨骼问题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重要健康问题。
“不要小看这个疾病,它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黄伟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其中,髋部骨折是致死率最高的类型,因其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正是因为对骨质疏松的危害非常了解,所以去年全国两会黄伟提交了关于促进新时代骨骼强健工程建设的相关提案,建议将骨质疏松症筛查和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骨质疏松症纳入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以提高治疗率、知晓率、诊断率。
如今,黄伟提案中的建议变为了一条条落地的举措,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起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被纳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后,不论是政府、医疗机构,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开始正视骨质疏松的危害,这对我们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正向的推动作用。”黄伟说,希望下一步能逐渐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纳入慢病管理系统,更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因为日常工作中接触的病人多为老人,黄伟真切地看到了一些养老“困局”。去年,他花了很多时间关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这个话题。“我在调研中发现,传统机构养老模式面临床位供给不足、服务成本高等问题,而居家养老又存在专业服务缺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局面,都已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翻开履职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在调研中的见闻,这些碎片化探索将凝聚到他今年提交的关于“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中。
除了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这一话题的关注,黄伟也在思考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医疗建设的相关问题。
在黄伟看来,当前医疗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快速的智能化变革。“互联网+医疗”能够突破诊疗时空限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医疗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是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
例如,手术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化、高精度、微创性等优势,协助医生突破人手的极限,实现“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标准化”。“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在医疗数据处理、辅助诊断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黄伟认为,智能医学技术的深入应用,将推动医疗行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鉴于此,今年,黄伟将带着自己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的相关思考赴全国两会,希望通过提案的推进,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记者 程卓)